學黨史-百年安徽故事庫97 | 播撒“希望”的種子
1989年,團中央、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兒童為目的,發 起希望工程公益事業。1992年,安徽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正式成立,安徽希望工程 事業步入正規化軌道。如今,我省農村學?;A設施得到了很大改善,因貧輟學的 現象已經大大減少。希望工程在安徽的實施取得了巨大成功。 同學們,當你們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,老師們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給你們上課時, 你們能想到30年前,我國農村的貧困地區每年有超過百萬兒童因貧困而失學嗎?為 了普及基礎教育,改變這些失學兒童的未來,1989年,團中央、中國青少年發展基 金會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兒童為目的,發起希望工程公益事業。1990年9月5日, 鄧小平爺爺親自為“希望工程”題名。 1990年2月,當時的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李克強帶領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考察組,頂 風冒雪,來到大別山深處的金寨縣??疾旖M一行跋山涉水,深入到鄉村和學生家庭, 并同縣委有關同志座談。最后,一個扶助貧困生的希望工程計劃有了具體目標:一、 對失學的少年進行救助,解決無錢上學的問題;二、援建希望小學,解決無學可上 的問題??疾旖M決定在金寨縣南溪鎮援建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,同時救助全縣五百 名失學的適齡兒童。 1990年5月19日,中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在南溪鎮落成,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校名“ 金寨縣希望小學”,安徽的希望工程事業從此正式拉開序幕。兩層樓的校舍,寬敞 的大操場,穿上了新衣服的學生們簇擁在“希望小學”的校牌和迎風招展的國旗下, 眼睛里蘊滿了歡樂。從“能上學”到“上好學”再到“學得好”,歷經30年的發展, 這所希望小學累計培養了超過5400名畢業生。 1991年,8歲的蘇明娟就讀于金寨縣桃嶺鄉張灣小學一年級。蘇明娟一家生活拮據, 每年從田里收來的糧食僅能吃3個月,剩下的日子,全靠父親起早貪黑地上山砍柴、 下河抓魚換點錢、買點糧食來維持。每個學期100多元的學費,是蘇明娟家里最大 的經濟負擔,小明娟經常面臨失學的危險。學校的課堂是舊時的土地廟,年久失修, 別說窗戶,就連土墻都是殘缺不全的。冬天上課,如果沒有自帶的小炭爐,蘇明娟 的小手就會被凍僵。即使這樣,上學對她來說還是一件最快樂的事。這天上課時, 教室里走進幾個人,其中一個人拿著一個奇怪的機器(照相機)。蘇明娟的大眼睛 追隨著這個拿著奇怪機器的叔叔,他一會兒將它對準黑板,一會兒對準老師,一會 兒對準其他同學……這個人是《中國青年報》的攝影記者解海龍,這次他是來金寨 縣拍攝希望工程的。當他在專注拍照時,察覺到有雙眼睛也一直在看著他。這雙大 眼睛純真、好奇、甚至有一點驚恐,解海龍舉起相機、按下快門。這幅畫面為一個 手握鉛筆頭、兩只直視前方對求知充滿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、題為“我要上學”的 照片發表后,很快被國內各大報紙雜志爭相轉載,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, 蘇明娟的那雙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也隨之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。 小明娟得到了各方的關懷和幫助,于2002年考入安徽大學金融系。進入大學后,蘇 明娟就致信給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,要求把每學期定額發給她的900元生活補貼 轉讓給其他貧困學生,她自己則開始通過賣報紙、當售樓員等方式勤工儉學來解決 自己的生活費。此外,擔任學生會的組織部長期間,她還利用暑假帶著同學們一起 去金寨縣的貧困村做義務支教工作。參加工作后,蘇明娟每年都要花1000元資助貧 困生,從不間斷。她說:“我們這批受到希望工程資助的孩子是非常幸運的,所以 我們必須感恩,并盡自己的能力回饋社會,多做一些好事,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?!?/span> 2017年當選為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(兼職)后,蘇明娟希望利用共青團的平臺充 分發揮對青年人的影響力,“號召更多的青年人投身公益事業之中”。于是, 2018 年6月,蘇明娟以本人名字命名成立了蘇明娟助學基金,她個人拿出3萬元家庭積蓄 作為啟動資金。蘇明娟說,她是在希望工程的關懷與支持下成長起來的,滴水之恩、 涌泉相報。作為希望工程曾經的援助者、受益者,蘇明娟唱響了“受助于希望工程、 捐資給希望工程、壯大發展希望工程”的三部曲。希望工程改變了蘇明娟的命運, 同時仍在發揮熱量影響、帶動更多的人幫助更多的貧困學子圓夢。 希望工程的實施,改變了一大批失學兒童的命運,改善了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,喚 起了全社會的重教意識,促進了基礎教育的發展;弘揚了扶貧濟困、助人為樂的優 良傳統,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。如今,在一所所希望小學里,孩子們已經 有了通過學習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。 30年來,希望工程建設希望小學1.5萬多所,捐贈希望工程圖書室1.4萬多個。截至 2019年8月,安徽全省希望工程累計募集資金7.39億余元,資助貧困學生22.8萬余名, 援建希望學校863所。 2019年11月20日,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、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爺爺寄語希望 工程。他指出,在黨的領導下,希望工程實施30年來,聚焦助學育人目標,植根尊 師重教傳統,創新社會動員機制,架起了愛心互助和傳遞的橋梁,幫助數以百萬計 的貧困家庭青少年圓了上學夢、成長為奮斗在祖國建設各條戰線上的棟梁之材。在 祖國的版圖上,“希望小學”帶來的“希望”已為貧窮地區的學子們照亮了前行的 道路…… (文/林曉清 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供稿) |